5月22日下午,记者来到桔园街,看到路边成排的“麻木馆子”生意正好,零星的几家稍微上档次的餐馆门可罗雀,餐馆店前的路面,被日积月累泼撒的油水染成了沥青色,行人不敢从上面经过,纷纷借道机动车道绕行。原民族广场因新建工人体育馆,背面的人行道被摩托车和电动车挤压的只剩一人能勉强通行的小道。州教育局对面的沿河道路两侧,没有安装违章探头,被停靠的机动车围的水泄不通,杂乱无章。
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,学校附近更是人行道不畅的“重灾区”。
5月26日下午,记者来到位于恩施州城黄泥坝中心地段的施州小学,发现每到上下学,学校门口附近都拥挤不堪,靠近学校的道路一侧虽然允许接送学生的机动车临时停靠,但因道路不宽,远不能满足需求,为了图方便,甚至有人把机动车停靠在了人行道上,加上原有的附近商铺,为了招揽生意,将自家商铺私自“加长”到人行道,出店经营,以及流动摊贩的加入,施州小学门口附近的道路每到上下学的时候,接送学生的私家车排起了长龙,走路的家长和学生见缝插针,附近的商铺及流动摊贩占道经营,乱象环生。
还有菜市场等地方,人行道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。
5月27日清晨,记者在州城工农路菜场看到,道路两侧的人行道早已被流动摊贩挤满,迟到的商贩索性把摊点摆到了道路上,被丢弃的瓜果蔬菜皮随地可见,附近的买菜的居民穿梭于来往的车辆和流动摊贩之间,人擦车而过,车龟速而行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。这是工农路菜场每日必见的情景。
通过走访,记者发现,土桥坝,金桂大道,施南古城,学院路等州城多个路段都存在类似的情况,市政建设多,车辆乱停乱放,小商小贩随地练摊,人行道地砖破损,公交站台港湾式的拓宽,甚至哈有小狗占道及留下的粪便等乱象,让人行道几乎没有行人的立足之地。
居住在李家槽附近的一位年轻母亲:每天走施州小学门口这段路接送孩子上幼儿园都有“冲锋”的感觉,商铺、商贩、人行道停靠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这些“障碍物”,都让人不能正常走路,挤是肯定的,绕也是必须的,天气好还好说,遇到下雨等恶劣天气,早上走完这段路,一天的心情都变得不好了。
居住在世纪庭苑的刘大妈:这条路以前未实行单向通行的时候更堵,政府也专门建了集中售卖的菜场,但因进场费太贵,商贩不愿意进场,农民流动商贩就更不愿意进场了,城管一来,商贩们纷纷收起脚下的商品,让出人行道,佯装离开的样子,待城管离开,商贩们再次涌入,迅速占领人行道,和城管玩起“躲猫猫”的游戏。
居住在桔园街附近的周大叔:桔园街这条背街小巷一直以来人气都算不错,以前路烂,停靠的人行道上的各种车辆也多,现在路面算是修好了,而且交警部门加装了整治违章的摄像头,机动车违停的是少了,但摩托车和电动车却没得到有效的管理,乱停乱放的情况十分严重。
不愿透露姓名的施州小学老师:施州小学门口的人行道本来就不宽,有附近商铺占道经营和流动商贩的随地摆摊,学生上下学已经很拥挤了,还有素质不高的人将车停到人行道,逼迫来往的学生家长及学生绕行机动车道和机动车抢道通过,实在太不安全了;老师们也经常告知学生不要在学校附近的路边摊购买不卫生食物,但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也不能强制他们不去购买,这也助长了路边摊和移动商贩占道经营的“决心”。
还有很多市民在接受采访时,也提出了许多对人行道不满意的地方,堵车时,摩托车、电动车都骑到了人行道上;还有人吐槽,有的地方人行道设置太高,推婴儿车出门十分困难,要两个人把推车抬起才能绕过,更别提坐轮椅的残疾人;还有一些市民对人行道的盲道设置提出了质疑;吐槽不尽,不胜枚举。同时也有一些理性的市民对人行道不畅也作出了分析和提出了建议。
城管部门也希望政府加大宣传和促进力度,尽可能多的建设停车场,开放更多单位停车场和公益性停车场;开放公益性菜场,规范流动摊点;希望商户加强自我管理与约束,提高文明经商意识,杜绝出店经营;也希望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,形成齐抓共管之势,还道于民,共同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。
车辆乱停乱放、店外经营、占道经营、流动摊点等不文明行为,都使人行道不能发挥其该有的作用。“你赶我躲”、“你追我跑”、“你走我来”,虽经相关部门多次整治,但仍然没有彻底根除,一直以来都陷入“整治、反弹、再整治、再反弹”的怪圈中。
加强对占道行为的整治,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、营造良好城市环境,更是影响市民出行体验,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。
整治占道行为,既需要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,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理解和参与。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,形成齐抓共管之势。同时加强商户自我管理与约束,提高文明经商意识,杜绝出店经营,建立流动商贩长效管理机制。只有形成合力,才能畅通人行道路,真正还路于民。